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1 17:37:45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参加计算才能求出,特别是当一组数量较大的数据,其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竞赛场合下对评委亮分后的成绩分数,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尔后再计算平均数的一种考虑。

2.中位数。

①中位数的定义及特点: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不高,但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可能性小一些,有利于表达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②中位数的优点。

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

③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

3.众数。

①众数的定义及特点。

几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成为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O。众数也可能不是数。

例如:20xx年8月,某书店各类图书销售情况如下图: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的众数是——。

回答应该是: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众数是文化艺术类。

②众数的优点。

比较容易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③众数的缺点。

当一组数据变化很大时,它只能用来大略地估计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三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1.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三)三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1.平均数的计算中要用到每一个数据,因而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选择特征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喜欢使用平均数这一指标来代表一批数据或用它来反映大量事物的整体水平。

例如:用平均分反映一个班级学生的某项能力测验结果;用平均分来集中概括一些竞赛场合下各位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的总结果等等。

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量,代表了中等水平。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在统计学分析中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在个别的数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个别极端数据是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的,而对中位数的影响则不那么明 ……此处隐藏12172个字……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4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5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平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平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平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平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平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平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